罗永浩给他的系统尤其是主界面的设计做了不少自以为是的赞誉,其中一点是“在桌面上不显示软件名”。
但罗永浩做掉软件名,我认为不是他从最开始考虑“主界面上的壁纸都是品味低级的象征”、“圆角Icon都是妥协”这些问题的时候就考虑到的。而是他后来发现按照前两个路子走下去,软件名太不和谐,以至于后来不得不弄掉的“妥协”。这个过程我想是这样的:
第一步:他认为壁纸很有问题,所以应该拿掉壁纸,所以废掉壁纸。同时他认为圆角Icon有问题,所以使用无外型标准并且较大的Icon。
第二步:他意外地发现在主界面上把软件放到格子里更好(就像Launch Center Pro那样),所以他加上了格子。然后,卡了。他发现加上格子以后名字放上去不和谐了,比例失调了。所以,
第三步:删掉软件名。
第四步:为删掉软件名想一些或者制造一些理由。
总之,“软件名不该存在”这个主意,很有可能就是他憋那儿了,没招了,憋出了这么个办法。
他举出了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4个名字比较长的软件排为一列,这四个软件分别是SunriseSunset、InstaMessage、Fieldrunners2、KingdomRush。我们想想,谁会把这四个软件放一排?这四个软件肯定不是他自己手机上或者他身边的人有的,而是他硬放在一起的。这是为了举一个极端例子造出来的极端情况。但是,按照罗的思路来想想。把四个不一类且名字很长的软件放一排是一种有“情怀”和有“品味”的表现吗?如果这个人没有“情怀”和“品味”,他又怎么会介意把这四个软件放一排后名字连在了一起?另外,就算是同类软件,我们必须放在一起,也未必放在同一排。另外,按照罗所说的Everyday的软件不会超过12个的朋友们,你们有多大的机率遇到4个名称很长而且必须排到同一排的情况?
他在最初谈到软件名的时候,也举了个极端的例子。他拿iOS上一些自带的软件来说明软件名称这个东西的不必要。而且还举了一个变态亲戚的例子开玩笑并强调说,我们的软件都不怎么多,没有变态亲戚拿你手机装60个软件隐藏软件名让你猜叫什么的。
我们捋捋这几个例子就会发现,他这几个例子都是极端的或者不会在现实里发生的。从这种极端推出的结果将很有可能是很牵强的。所以还是那句,不显示软件名其实是憋出来的,这不会是最初罗永浩就构思好的——软件名和壁纸、圆角Icon必须死的想法不是同时产生的——而是在执行过程中不得不处理的一个意外因素。
说说我的例子,我的iPad mini不使用软件名有一段时间了,而且并不是针对他的这一想法做实验。我的iPad mini在iOS6刚可以越狱的时候就隐藏iOS了软件名,因为当时在一些国外的博客上发现用这种方式挺新鲜,所以就试了试,结果并不理想,有时还会很麻烦。
自己用的时候,新软件记不得名字
一部分人,而且还不是少数,尤其是那些需要使用到罗永浩那个把iOS系统比得“无地自容”的Launcher的批量移动软件的功能的人,遇到新软件的情境根本不是说现实朋友圈儿内的介绍,而是通过社交软件、软件推荐平台和软件来下载新软件。也就是说,我们在下载这个软件的时候,压根儿就没有记住这个软件名,要么是复制粘贴,要么在软件推荐软件里我们只要点击下载自动就会跳到App Store,甚至在软件内出现下载界面,然后就开始下载了。我们整个过程连这个软件的名字都没有好好看一次,凭什么记住这个软件的名字?
英文软件名未必记得准
App Store如今依然是英文软件制覇的状态,而iOS的使用者,尤其是“用不了多少软件的使用者”,英文水平未必很理想。遇到名字简单的软件,还可以记住,遇到名称比较长,或者单词不常见的软件名,就未必记得住,比如Fieldrunners这个游戏。除了上述情况,我们会遇到一些英文软件名字比较复杂的情况。普通的英文组合我们比较容易接受,比如Mailbox。但是有一些软件它是一种个性组合,没有按套路出牌,这样的软件名就不好记。
英文软件的名字,就算能记住几个,很未必能记住全部;另外就算能记住,也未必记得准。
记住软件名干什么
“软件名无用”的一个理由是,图标足够说明问题,不需要软件名,这确实满足于个人使用时候的绝大部分情况。但是当遇到不是个人使用的小部分情况的时候,软件名是非常必要的。
推荐软件是一种国内外非常流行的趋势(我在网易应用的Follower比Twitter上的要多),由于软件数量的巨大,如何找到好的软件,尤其是如何找到适合我们的软件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其中一种解决方案就是,在社交网站参加软件推荐的圈子,或者使用App推荐的软件。在这种解决方案里,我们不只是信息的摄取者,我们同时是分享者,在社交网站就不必说了,现在App推荐类的软件也在走社交化的趋势(不走社交化苹果就把你拿掉了……)。这样的软件有很多,国外有名的有App Flow,国内的网易应用也是如此,还有改头换面重新商家的AppShopper也加入了社交元素。
如果我们要分享软件,那毫无疑问目前最好的手段就是通过软件名来分享。我们需要现在这些平台上通过软件名找到自己喜欢的App,然后才能写评论打分数分享。
或者我们要给现实里的朋友推荐软件,最快的办法当然就是告诉他名字让他去搜。还有一种情况是你是朋友圈里的手机发烧友,大家喜欢看你的手机,玩你的手机。你的手机被别人“参观”的可能性很高。这时候他们不是仅仅参观的,他们是来取经的。他们想知道高手用的是什么,然后自己也去用这个,这时候如果没软件名,他们会问你,你如果是第一条写的那种压根就没有认真看过一次软件名的情况,你就囧大发了。
还有一种要用到软件名的情况,也是比较常用的——跟踪软件价格。AppShopper是一款很好用的App推荐类软件,它最为人所称道的功能是“降价提醒”。如果你对一个软件感兴趣,但是这个软件现在的价格你接受不了,你可以在AppShopper里标注出你想要这款软件,然后这款软件降价后就会给你推送提醒。毫无疑问你需要先通过软件名告诉Appshopper你想要什么,它才能在你想要的东西降价的时候告诉你。
上述只是我认为不少人都会遇到的必须要使用软件名的情况,我个人还有使用Spotlight查找软件的情况、通过iFile修改软件的内容或提取软件信息的情况,这时候连图标都没有,再不清楚软件名,怎么搞?
结论
软件名就是一个软件的ID、图标只是它的脸。你通过一个人的脸自然能认出他,但是你能在对一个人谈起另一个人的时候只描述脸就让对方知道是谁吗?另外你能认出哪个人也得见他很多面有印象才能认出他来。我们的设备就像一个班,里面就那么几个人,一起待了很久了,所以可以很清楚地记住他们的名字。如果班里来了新学生,还可能是外国学生。这时候你不需要记他们的名字?你正眼都不看名字一眼,你怎么记?
让所有的App在自己的系统里的桌面上都不显示名称,不是一种“品味”或“情怀”,而简直就是“以己度人的固执”。是的,罗永浩也说了,不显示软件名是默认的,有一个选项可以给你显示。但是这里还有两个问题:
- 按他发布会上的架势来看,显示软件名在他的这个系统上无疑是不如不显示更美观的。如若不然首先他不会强行解释软件名的不必要性,其次如果打开更好看,那么他演示的时候怎么会选择一个难看的来演示?他是那种把精彩留给用户发掘的人吗?这一行有把好东西藏着掖着的传统吗?
- 按他一直以来架势来看,选择显示软件名,明显是一种没有“品味”和“情怀”的表现。起码他不怎么想让你这么干。按他的说法是,不显示软件名代表你和他一样喜爱整洁,那反之显示软件名代表什么我们就容易推测出来了。
我在文中说,不需要软件名在现在这个阶段适用于个人使用的大多数情况,所以我并不是来证明取消软件名是一种荒诞的行为。我只是来试图说明软件名在现在这个阶段仍然有它不可代替的价值。
我甚至也觉得没有软件名的Icon更好看,但这时候我们就不免来讨论一下我们什么情况下会觉得好看。好看在很多时候是一种审美疲劳后产生的新鲜感,就像你家里的家具陈设放得久了换个样子摆摆会感到很新鲜一样。另外很多时候审美都是返朴归真的趋势,在一片老旧里突然刺入一块新鲜会让你觉得耳目一新,但过不了多久你可能就会觉得这块新鲜使整体显得脏乱,你会主动将新鲜剔除。
退一步讲,假设不显示软件名确实是在绝对意义上任何情况下都美观于显示软件名,但现在我们对软件名却有不可代替的需求,这种需求可能以后会被某种图标的读取方式替代,但现在确实没有成熟的技术。如果以后Google Glass可以看见一个人的脸就能显示他的名字(当然这里有隐私问题,先搁下不提),我们当然就不用上去问了,但是在这种技术出来之前,见面还是互换名片为好。
如果算上iOS的越狱,还可以用更多的反例来说明问题,但是我很早就说过,拿越狱后的iOS系统跟别的系统比不太公平……
后话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我最近一直在想关于互联网的许许多多的争论,我看了许多角度的想法,越来越觉得人们的想法如果只站在自己的某一个位置摆出一个“我必不错”的架势,树立一个“我不能错”的防线,突突突突地对四周发射观点,不仅对吸收自己想法的人有害,对自己的害处更大。而且可悲的是这样的情况却越来越多。
这个世界如果只是少数的几个视角,或者说如果不选择那少数的占有统治地位的视角的话就是弱智、没品味、愚昧,那该多恐怖?我们会尝试说出自己支持某种观点的理由,我们非常应该这么做,但这不代表我们这么做是要让别人选择和我们相信的一样。
我们不是在讨论一秒有多长,一米有多远,或者光速有多快这样的问题。我们更像是在讨论一道菜放多少盐放多少糖更好吃的问题。如果一个厨师说:“我做饭是最好吃的,不喜欢我做的菜的人小时候都是吃屎长的。”这一定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的(但是确实这是形成宗教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方式,相信我,有不少人愿意跪伏在这样的厨师脚下咒骂和嘲笑那些认为这个厨师做饭不好吃的人。不过如果两个这样的厨师碰上一定会拿菜刀互砍的),这种不舒服不是因为厨师说对了,即不是因为我们确实是吃屎长的,而是因为我们在自己认为什么好吃这个问题上都被剥夺了选择的权利,都要有一个“品味高”、“有情怀”且对不同意见者习惯性地操着一口脏话回应的人来告诉我们什么是我们应该认为好吃的,而且如果不幸见解跟他不同,我们就是错得可怜的。
当多个主观意见发生冲突的时候,那么很有可能出现多种结果。要么全错、要么一部分错一部分对,大家都对也并非没有可能。主观的选择问题绝对不是非P即Q的情况,你或许可以证明你的理由充分,但这时充其量只代表了你的那个角度的其中一个观点是正确的,这不足以说明别人的就是错误的或荒谬的。